共享单车行业商业化探索:ofo百城盈利能否突出重围?
共享单车发展势头迅猛,但也一直被行业人士所诟病,“共享单车缺少真正的盈利模型”,终难摘掉“依靠资本输血、难盈利”的帽子,摩拜也因此卖身美团。
6月9日,《财新周刊》的报道为共享单车行业带来一针强心剂:ofo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天津、成都等一线城市以及约100座三线城市实现盈利。
共享单车行业加快商业化探索
进入2018年,共享单车结束盲目的价格竞争,收费回归理性,加快商业化。两大头部共享单车企业ofo与摩拜不约而同取消月卡优惠,恢复20元月卡的正常价格。
摩拜除单车业务外,还拓展共享汽车、共享电单车等大出行领域,以增加更多商业可能。相比摩拜,ofo商业化变现则更加依托于单车赋能。此前,ofo的车身广告,布局区块链的商业化动作也被媒体频频曝光。
美团收购摩拜后,美团CEO王兴在内部信中写道,未来将通过业务和场景联动,为消费者创造美好生活。由此可见,共享单车不仅解决了用户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痛点,也高效链接了各种生活场景,同时,其独特的线上线下联动使用场景,也为共享单车带来了独特的广告价值。
资深行业专家也表示,广告业务在未来肯定会是共享单车的重要营收来源,与单车的租金收入形成互补,布局区块链等业务,也会使其在盈利方面更加多样化。
5月7日,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在公司内部推出一项“V”计划:整体盈利1块钱,进一步加快商业化变现的进程。
风雨中的ofo能否突出重围?
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正逐渐成型,商业广告收入覆盖单车成本,赚到的钱再用来反哺技术和产品,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。
据财新周刊的报道,ofo在覆盖的大部分城市中已经开展车身广告业务,按照之前媒体曝光的ofo车身广告刊例价2000元/辆/月来计算,广告收入可以完全覆盖单车的制造和运营维护成本。
除车身广告外,分析人士认为,共享单车行业本质上与用户本地生活更贴近,可以在出行服务的基础上,再探索生活服务、金融等商业化模式,继续提升自身盈利能力。
针对行业商业化探索,ofo联合创始人于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:“共享单车的各家,谁最接近盈利,谁才是真的牛,离商业本质更近。只有盈利才能解决品牌、产品和服务的问题。这是ofo目前一切努力的目的,也是责任”
共享单车的商业化探索取得初步成效,给本已被外界看衰的行业带来一剂强心针,如何更好的完善自身商业模式实现整体盈利,也将成为下阶段各家角逐的重点。
责任编辑:顾鸿儒